Nippon Design Center

语言触感

2025.09.30

语言不仅承载含义和概念,还有传达“世界的触感”的功能。用词典中尚未收录的词语来表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改变的我们的身体感觉,探索推动现实的“具身化语言”的尝试就是“语言触感”。

我们感到世上前所未有地充满了词语。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增加,无数的人都能发布文字信息,各种讨论在全世界活跃地展开,这当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吧。

另一方面,当看到例如“论破”这样的词时,也会给人一种讨论宛如语言技术博弈的印象。与其说是以笔代剑,还不如说是以笔为剑,有时还会感到以笔为导弹那样,在空中互射。

但是,语言不仅仅是传达含义和概念的抽象工具,也应该是与我们同现实相结合的身体及环境密切相连的存在。如果“世界的触感”和“语言的触感”不再割裂,如果探索尽可能一致的身临其境的语言,就会直接触及我们的感觉,从而更加产生具体推动现实的语言。

将时代的触感语言化

让“世界的触感”和“语言的触感”接近的方法之一,是“将时代的触感语言化”这样的尝试。比如“地震”这个词。在通过“地”和“震”的汉字组合来理解其含义的同时,还能从“dizhen(日语为jishin)”这个发音中感受到地面剧烈摇晃的现象。另一方面,“余震”怎么样呢?很难瞬间想象“余”和“震”的联系,而且“yuzhen(日语为yoshin)”的柔和的发音和实际现象之间存在落差,因此应该有不少人难以对其抱有强烈的警戒心。但是,如果将这个词变为“续震”、“不断震”,日语发音的浊音会响彻身体感觉,唤醒记忆,更容易激发出“还得注意”的紧迫心情吧。

2021年由三泽设计研究室负责策划构成,并作为文案撰稿参与的国立科学博物馆企划展的标题“WHO ARE WE”也是从与上述相近的观点创造语言的事例。本展是展示从国立科学博物馆收藏库中约490万件庞大的标本中选出的哺乳类剥制标本的巡回展,举办展览时,世界正深陷新冠疫情之中。而且,也是通过病毒的存在,全世界的人们开始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地球的联系这一大主题作为自己的问题来看待的时期。在这种状况下,什么样的语言才能触及人们的身心呢?或许,迄今为止仅限于人类这一范围的“我们”这一意识,正逐渐扩大到包括人类以外的动物和生物在内的范围。通过团队成员围绕这一假说的不断讨论,提出了将“我们是谁”这句话作为展览会名称。作为小规模的展览会竟然吸引了超过15万人到场,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哺乳类的剥制展”,而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切实怀抱的感觉转换为标题也应是一大助推力量。

将个人的触感语言化

与描绘时代这一宏大框架的触感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结合个人所拥有的印象的语言也有可能使世界的触感和语言的触感接近。例如,前面所说的“WHO ARE WE”展的一个环节,就附有一个小标题“ぐるにょろつん(角的观察)”。这是将“角是指在肉上突出的物体,有各种各样的作用和形状。例如牛科的角是在骨芯周围覆盖着角质化的坚硬皮肤,雄性和雌性都有,一生都在生长,没有分枝。山羊亚科的角的基本形状是三角锥,由于3点的成长速度不同而变形。鹿科是所谓的枝角……等等”这句冗长的解说文置换成7个字而成的词语。为了让往往偏概念的博物馆说明文字更亲切易懂,我们与艺术总监一起反复推敲,细心观察动物角的多样姿态,将它们凝练成模仿样子或状态等的拟声拟态词。当然,仅凭这一点无法传达全部内容,但无论是来观展的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给出了许多积极的反馈。让人感到展览直观地呈现了生物多样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也为进一步获取更深入的知识提供了入口。

而且在现代以前,也有实现“语言触感”的优秀语言使用者。诗人兼童话作家宫泽贤治的“云平线”是巧妙地将作为对象的事物本身的触感和语言的触感结合的表现之一。这是诗集《春与修罗》的一节中出现的词语,但不是一般词典中记载的既有单词。望着天与云的分界线和云朵铺展得无边无际的风景时,能够想象作者怀揣着用“云的地平线”和“云的水平线”这个比喻无法表达出的感觉,为了将其身临其境地传达出来而创作了独特的词语。除此之外,贤治还做了很多尝试,如“どっどど どどうど どどうど どどう(哆哆哆 哆咚哆 哆咚哆 哆咚)”、“カプカプ(咔嚓咔嚓)”、“ヒューイ ヒューイ(呼呼)”等,用自创的拟声拟态词来表现现有语言无法描绘的感觉。但是在通过提示词就能瞬间生成平均且无误的文章的现在和今后的时代,不断追问这个词语能否真的表现自己的感觉,并且在需要时,用可称为“自己的语言”的新鲜表达来传递感情和想法,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

将未知的触感语言化

文字不仅是将已经意识到的感觉语言化,也会成为重新发现以往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感觉的契机。例如,“翻译”是为了尽可能准确地用其他语言传达原语言信息的行为,但实际上也有很难将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意思毫无偏差地转换的一面。在翻译诗歌和小说等文学性语言,或者企业和品牌理念等无法仅靠逻辑表达的感情和热情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因此需要创造新的语言,使其用另一种语言也能感受到与原文相近的感觉和冲击。将此命名为“飛訳(飞译)”怎么样?叠加“飛躍(飞跃)(在日语中,飛訳和飛躍发音相同)”这个同音词的感觉,能令人联想起创造性的翻译,也能展现“飞译家”这一独特职能,让已经在这样实践的人,重新形成自觉和骄傲。

“I La La La You”也是以着眼于这种未然感觉的萌生而产生的语言。这是为了六本木HILLS、虎之门HILLS、ARK HILLS、麻布台HILLS、表参道HILLS这五个文化商业设施联动举办的圣诞宣传活的概念词,将“哼歌”作为动词使用。能否以超越语言和含义的喜悦的感觉来连接访问HILLS的各国人们?怀抱这一想法,我们与担任艺术总监的三泽设计研究室的成员反复构思,最终决定将“La La La”这个几乎全世界共通的哼歌拟声拟态词作为动词来使用。“La La La”是Love,也是Like,还可以是读者体谅对方的任何动词。通过接纳丰富多彩情感的灵活语言,尝试激发出无法尽数收容在单个信息中的每个人的独特感觉。

发明语言

我们平时不经意使用的语言,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推敲、磨砺而留存下来的坚韧而柔软的语言。越是探究其语源,意思、形状、声音就越显成熟,对创造出各个语言的先人们的敬意和敬畏之情就越浓郁。

同时,正如平安时代和现代的语言有所不同一样,语言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得融通无碍。当然这种变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人恣意地加工未必会带来好的影响(有可能会诱导人们的意识走向消极的方向)。另一方面,就像明治时代的言文一致运动那样,语言的发明成为将时代推进到下一个维度的契机也是事实。

日本设计中心是标榜“洞察本质,进行可视化”的设计公司。仔细观察社会的大潮流和生活在其漩涡中的人们的细微活动,将其中潜藏的本质,不仅以视觉的方式,还以“语言”的形式可视化,这也是设计的重要职责。负责这一构想的矶目词语研究室,今后也将以“语言触感”为一个视点,一边尝试将“世界的触感”和“语言的触感”一体化,一边继续探索推动鲜活的我们的“具身化语言”的可能性。

相关链接

Written by
矶目 健 (矶目言语研究室)

本网站使用Cookie以提升用户体验。详情请参阅Cookie政策。如需拒绝使用非必要的Cookie,请点击“仅允许使用必要的Cookie”。